2022-5-24 來源:廣東省家具協會
為深入開展黨史教育活動,充分發揮革命遺址遺存的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的積極作用,5月18日至19日,廣東省家具協會工會組織全體員工赴韶關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活動。 5月18日,在“國際博物館日”當天,全體員工來到韶關馬壩人遺址并參觀了遺址內馬壩人博物館、張九齡紀念館及廣東省流動博物館巡回展覽。馬壩人遺址(包含石峽遺址)位于廣東省韶關市曲江區馬壩鎮西南3公里處的獅子巖?!榜R壩人”是介于中國猿人和現代人之間的古人類,為12.9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的古人類,它為完善我國原始人類發展的序列提供了相當重要的資料。 遺址內還設有建筑面積達2096平方米的馬壩人博物館,陳列有許多古人類化石、動物化石和新石器時代的文物。馬壩人遺址的發現,對于研究中國南方地區早期人類體質形態的演化具有重要意義;對研究古人類在這一地區的活動和當時的地理氣候及生態環境都有很大幫助;為進一步探討人類演化和發展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為完善我國原始人類發展的序列提供了相當重要的資料;馬壩人的發現,證明了廣東的歷史可以上溯到原始社會的原始群時代。張九齡紀念館位于韶關市曲江區馬壩人遺址景區內,為韶關唯一的一座張九齡紀念館,該館建于1988年,當時為紀念張九齡誕辰1310周年而建。館內收藏有張九齡家族族譜,布置有紀念張九齡書法、攝影作品展覽,門前塑有張九齡雕塑像。張九齡,韶州曲江人,唐朝開元丞相。他是一位有膽識、有遠見的著名政治家、文學家、詩人、名相。他忠耿盡職,秉公守則,直言敢諫,選賢任能,不徇私枉法,不趨炎附勢,敢與惡勢力作斗爭,為“開元之治”作出了積極貢獻。他的五言古詩,以素練質樸的語言,寄托深遠的人生慨望,對掃除唐初所沿習的六朝綺靡詩風,貢獻尤大,譽為“嶺南第一人”。 在“國際博物館日”當天,馬壩人遺址內舉行2022年“5.18國際博物館日”《千年帆影百載關——粵海關與廣東對外貿易展覽》宣傳活動。展覽介紹從秦漢時期,廣東先民運載各色絲綢、陶器、茶葉等貨品,從廣東沿海出發,經南中國海入印度洋,至波斯灣、阿拉伯半島、非洲東海岸等地,開創了廣東沿海與外國貿易的先河,這條連系亞歐非的國際商道,也被后人稱為“海上絲綢之路”,成就了廣東貿易大省深厚的歷史底蘊。自秦漢、兩晉、南北朝到唐宋時期,廣州成為我國對外貿易的中心,唐開元二年(714),首創市舶使于廣州行使外貿管理職能,重點管理“朝貢貿易”,至清初以粵海關取代,延續近千年,中國古代管理對外貿易和抽分征稅的市舶制度,始設于廣州,終結于廣州。廣州成為國際貿易中心城市之一,粵海關一度成為大清海關的代名詞,粵海關在廣東對外貿易和文化交流史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頁。 19日,全體人員到達小坑鎮湯湖村國家森林公園參觀懷舊別墅并參觀紅色革命文化展。1949年4月,游擊隊建立了小坑鄉人民政府,實際辦公地址設在湯湖村。湯湖村先后有譚濟航和譚雨田、黃春福、譚振華等人參加游擊隊。1979年,為參加革命退休后的老干部療養形勢的需要,在小坑湯湖興建韶關溫泉老干部療養院,1980年建設完工。當年,時任廣東省委書記習仲勛前來韶關考察調研了溫泉干部療養院。2003年,因體制政革需要,韶關市干部療養院資產整體打包出讓給大森林溫泉公司,改擴建成旅游度假勝地:經律論文化旅游小鎮。目前,這4棟懷舊別墅就是當年老干部療養院保留下來的舊房具有一定的歷史文化價值和紀念意義。 本次活動,通過參觀和學習韶關紅色革命文化,遺址遺存的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傳承紅色基因,筑牢紅色堡壘。我們以革命歷史和革命故事為載體,組織黨史學習教育與紅色文化相結合的系列主題活動,把“學黨史、感黨恩、跟黨走”主題融入教育實踐很有意義,既有利于傳承好紅色基因,利用好紅色資源,發揚好紅色傳統,更有利于強化思想政治引領,提高大家的愛黨愛國情懷,積極倡導員工堅持“為行業服務、為會員服務、為政府服務”的辦會宗旨,在努力工作的同時注重勞逸結合,以飽滿的熱情和健康的體魄繼續投身到各自的崗位中,為協會的自身建設和行業的健康發展再立新功!
??
| |||||